这张照片是用一枚1934年出产的无镀膜镜头拍摄,原汁原味未做任何加工。
前几日,到一位朋友的写字楼,正好他手边有着一只八十年前的镜头。随手装在LEICA机身上,朝着窗户拍了一张,效果如上图。
五年前,想在香港尖沙咀或者中环淘淘老镜头易如反掌。当下如还想淘一只中意的老镜头可就没五年前那么容易了。
看官会问:为啥要淘老镜头,新款镜头型号齐全,技术先进,工艺也不错,还都是知名品牌。那些三十年代、四十年代、五十年代或是六十年代的镜头真有如此魔力,让您放弃当代产品吗?老掉牙的镜头还能使吗?
怪不得诸君会有此疑问。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,给人类带来太多太多太多的便利。好多东西不再需要过多的努力便能实现。就比如照相:轻松到连二岁孩子都知道按动快门嘴里还喊着“茄子”。太多太多的人喜欢照相,太多太多的人都把照像冠上摄影之名号。书店里教授摄影的教科书装满书架,教授摄影的培训班多如牛毛。仿佛满天下都在为培养摄影家做着贡献。
可曾想过,照相真就如在摄影吗?
数码时代,各家品牌斗得你死我活。在商场上的竞争年年都处在白热化中,新产品更新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。虽然产品说明中都表明增色了影像的处处进步,吸引着发烧友们捣腾着自家的口袋。省吃俭用追随着潮流。可有人研究过,是否拥有这些高科技的产品后就能一定能拍摄出好的摄影作品了吗?
其实不然,照相需要器材,器材越好照片的身价也越高,这是市场行为哦,因为是商业在需要照片,商品需要照片包装,好器材就能保证照片的好素质,好素质就能包装好商品。商业摄影师除了有一个会创意的脑袋,还要一套好摄影器材。
还有一批人,他们是把相机当做创作的工具,器材的性能是随着艺术家的风格决定的。他们使用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先进现代器材,他们最害怕拍出的照片充满着数字感觉,艳丽的色彩看在眼里都是0+1。而那些最不被人看好甚至镜面上带着划痕的镜头,却能拍出任何感觉。照片都有入木三分的印象。
这些年,适用的老镜头越来越难淘到,也不知道都藏到哪去了。好不容易见到一只当仁不让爱不释手了。
这镜头 f3.5/35mm,出身于1934年德国
评论